澳大利亚联邦大学近期开展的一项新研究,旨在系统揭示鸟类与垃圾之间多样且往往有害的互动方式,包括吞食、缠绕以及利用人造材料筑巢等行为。
尽管这类互动现象普遍存在,但据该校博士候选人、电子研究与数字创新中心(CeRDI)的汉娜·法拉奥尼指出,垃圾对鸟类种群的具体影响——尤其是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领域。
随着人类与动物栖息地重叠程度不断加深,开展此类研究显得愈发重要,有助于明确垃圾对鸟类存活、健康状况以及繁殖成功率等多方面的影响。
“鸟类非常迷人,它们充满好奇心,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智慧,而且无处不在,”法拉奥尼女士表示,“这项研究正是源于我们日常可见的现象——鸟类与垃圾之间的互动常常就发生在我们窗外。我们身边有这些令人惊叹的动物,同时也有大量被丢弃的废弃物。有些物种正在尝试适应,而另一些则没有这么幸运。”
该项目积极借助公民科学家的力量,通过分析带有地理位置信息的图像,识别发生了哪些类型的互动以及涉及哪些鸟种。
项目组专门建立了网站,公民科学家可在该平台上传鸟类与垃圾互动的照片,并追踪项目进展。该网站位于“澳大利亚生物分布图集”中,这是一个协作式、数字化、开放的基础设施,整合了来自多来源的澳大利亚生物多样性数据,使其更易于访问和重复使用。
“从现有图像可以看出,鸟类与垃圾互动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彩鹬会用垃圾装饰巢穴以吸引配偶,其他鸟类则把垃圾当作工具使用,”法拉奥尼女士解释道,“还有一些食腐鸟类,在人们留下食物和塑料垃圾时,会处理这些与食物相关的外卖废弃物。”
研究人员还观察到,和尚鹦鹉和鸡尾鹦鹉会出现“玩弄”垃圾的行为,例如一群鸡尾鹦鹉会像抛掷草叶一样抛掷空的香烟盒。
“我们需要了解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做,以及它们如何处理这些垃圾。如果我们能掌握更多信息,就能进一步评估其影响,”法拉奥尼女士强调。
通过建立数据库,研究人员将系统记录这些互动行为,进而深入理解其潜在影响。“有些影响非常明显,比如缠绕会导致受伤,严重时甚至造成死亡。但并非所有结果都是负面的,因此我们还需考虑其他可能的后果。首先必须明确它们到底在做什么,然后才能准确判断影响。”
法拉奥尼女士此前的研究聚焦于环境污染,包括污染物对湿地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影响。本项目延续了她对环境污染物与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系统之间互动的关注。
该研究建立在CeRDI与能源、环境和气候行动部(DEECA)先前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开发了“维多利亚垃圾观察计划”。该计划是州政府支持的一项社区垃圾监测项目,旨在为菲利普港地区的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她表示,能够在CeRDI完成这项研究,使她有机会培养新的博士阶段技能,并充分利用该中心在先进信息与通信技术开发方面的专业优势。
“我目前正在学习编程,作为博士研究的一部分,这是一项非常宝贵的技能,我收获颇丰。”
“与公民科学家合作是非常棒的经历——我非常感激能有这样的机会,这也是我博士研究计划的一部分。在其他研究阶段,我还有幸发展了野外工作和实验技能。”
法拉奥尼女士希望,该研究的成果能为政策制定者和保护工作者提供关键信息,指导他们制定有效策略,降低塑料污染对鸟类生存构成的威胁。
“人们希望知道可以采取哪些具体行动来更好地保护这些鸟类,但我们对它们本身的行为模式了解仍然有限,”她指出,“如果我们能回到问题起点,尽可能深入地理解鸟类与垃圾互动的本质,那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指导方针将会更加容易。”

